股票代码:65187

最新:188.83

涨跌额:

中文

国家重点研发计划轨道交通调控一体化与联程运输项目启动

时间: 2024-04-23 23:30:25 |   作者; 开云体育网页版官方网站

  近日,由北京全路通信信号研究设计院集团有限公司(以下简称通号院集团)牵头的“十四五”国家重点研发计划“轨道交通调度控制一体化与联程运输服务技术”项目启动会暨实施方案论证会在京召开。国家科技部高技术中心,国家铁路局科技与法制司,来自中国工程院、中国交通运输协会、中国城市轨道交通协会、中国地方铁路协会等单位的外部专家,中国通号及项目承担单位领导,项目负责人,课题负责人及项目骨干成员80余人出席会议。

  该项目由通号院集团牵头,联合北京交通大学、西南交通大学、重庆铁路集团、广东省铁路建设投资集团、清华大学、中南大学、同济大学、国家铁路局规划与标准研究院、中铁工程设计咨询集团一同承担。项目聚焦国家交通强国重大战略,面向区域轨道交通路网运输总体效能提升和联程客运服务质量提高的需求,以实现高速度等级“运行控制自主化、综合调度智能化、运输服务联程化、调度控制一体化、供需匹配精准化”为目标,构建城际/市域轨道交通路网协同运营技术体系和自主化区域轨道交通综合调度指挥与列车运行控制一体化技术体系,研制满足多制式互操作的列车自主运行控制管理系统,研发区域轨道交通运营与服务大数据云脑平台、运行图动态智能编制系统、区域路网综合调度系统、区域轨道交通智能化客运服务系统,在广东和重庆区域完成示范验证工程。

  科技部高技术中心袁建湘副主任表示了该项目对于区域交通一体化发展意义重大,对项目组研究实力与研究基础进行了充分肯定,希望项目组能够在各方的全力支持下,充分的发挥“产学研用”项目团队合力优势,加快贯彻落实科技强国战略要求;科技部高技术中心黄玲副处长宣读了项目立项批复通知,宣贯了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管理要求,并对项目提出了殷切期望;国家铁路局科技与法制司刘燕副司长表示四网融合及区域轨道交通一体化发展是交通强国的重点任务之一,项目研究意义重大,国家铁路局将在规划政策、标准制定、科学技术创新等方面给予全力支持,一起努力为推动轨道交通一体化、全面建设交通强国、实现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贡献力量。中国通号及项目承担单位领导均表示,将本项目列为重点项目,全力保障资金与人力投入,出好成果、快出成果,确保项目成果落地,支撑区域交通一体化发展。

  在项目实施方案论证会上,项目负责人通号院集团副总经理刘岭汇报了项目研究背景、研究目标、研究内容、研究方法及技术路线等实施方案内容。课题负责人北京交通大学蔡伯根院长、西南交通大学彭其渊教授进行了补充发言。课题负责人重庆铁路集团王猛总工程师重点介绍了重庆市域(郊)铁路和城轨快线建设运营情况、重庆“四网融合”联程运输服务精品示范应用方案。课题负责人广东省铁路建设投资集团杨晚华总经理重点介绍了广东省高铁及城际铁路建设总体情况、智能城际铁路创新思路、粤东城际应用示范方案。

  由中国工程院柴天佑院士、刘尚合院士、桂卫华院士、樊邦奎院士,中国交通运输协会褚飞跃副会长,中国城市轨道交通协会仲建华副会长,中国地方铁路协会专家委员会黄殿辉副主任,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宋苏教授,中国城市轨道交通协会专家学术委官波副主任,华东交通大学杨辉副校长,科技部重点专项总体专家组、中车研究院孙帮成教高,国家杰青、北京工业大学韩红桂教授等专家对项目实施方案进行了论证。

  专家组对项目实施方案进行了深入讨论和逐一点评,一致认为项目技术指标体系完整,核心指标明确,技术路线、进度计划及经费合理,成果交付形式明确,评测方法科学合理,同意项目实施方案论证通过。

  该项目面向“交通强国”“数字中国”等国家重大战略发展趋势,立足于服务都市圈/城市群区域交通一体化融合发展需求,对积极提升区域复杂路网整体运输效能和联程运输服务质量,创造轨道交通发展新业态,满足人民群众对高品质轨道交通出行的美好需要具备极其重大意义。项目完成后,能够突破我国高速度高自动化等级轨道交通理论技术探讨研究、系统装备研制和示范工程应用各方面的技术与体系限制,对促进我国引领区域轨道交通技术进步、实现装备落地、促进区域轨道交通路网一体化协同发展具备极其重大支撑作用。(李 擎)

  努力把人民海军全面建成世界一流海军——写在中国人民海军成立75周年之际

  在中国人民海军成立75周年之际,全体海军将士初心如磐,正以崭新姿态阔步向前、逐梦海天,努力把人民海军全面建成世界一流海军。

  中央气象台预计,4月21日至22日,江南南部和东部、华南中东部和南部等地仍有强降水,局部地区有大暴雨并伴有雷暴大风或冰雹等强对流天气。

  苏州市吴江区文物保护管理所所长周春华介绍,在修缮古建筑时,文保团队也积极采用新技术。“通过保护促进利用,通过利用加强保护,让文物建筑活起来。

  21日,在2024年中国医学发展大会上,中国医学科学院发布了《中国21世纪重要医学成就》,“创建蛋白质组学体系”“基于髓系白血病发病机制发现新的白血病生物分子标志和药物靶标”“揭示非经典细胞焦亡的分子机制及鉴定有关蛋白家族成员”等三项成就入选。

  近日生态环境部会同农业农村部制定并发布国家生态环境标准《生态环境损害鉴定评估技术指南 ECO 第1部分:农田生态系统》。

  我国首艘深远海多功能科学考察及文物考古船4月20日在广东广州出坞。该船由我国自主设计和建造,它的建造出坞,标志着我国在冰区深海科考装备和船舶设计自主可控方面取得重要进展。

  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坚持面向世界科学技术前沿、面向经济主战场、面向国家重大需求、面向人民生命健康,加快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

  科技成果只有转化为实用性技术,才能推动发展新质生产力,才能释放出驱动创新的力量,也才能推动构建现代化产业体系,为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和高水平质量的发展提供有力支撑。

  自生成式人工智能(AI)程序,如ChatGPT发布以来,何时及如何利用它撰写研究论文成为人类争论的焦点。

  4月19日,清华大学基础医学院教授程功团队与合作者在《科学》发表论文,提出了一项阻断蚊虫传播传染病的新策略。

  量子光源芯片是量子互联网的核心器件,可以看作点亮“量子房间”的“量子灯泡”,能让互联网用户拥有进行量子信息交互的能力。

  在山西省翼城县,通过政府搭台,构建科企合作机制,普查新发现的爆裂玉米种质资源“珍珠玉米”加快了品种开发步伐。

  17日,国新办举行新闻发布会解读当前经济发展形势和有关政策。“我国新型低空飞行器呈现蓬勃发展形态趋势,特别是信息通信、北斗导航、高精导航等新技术大范围的应用,一些企业的无人驾驶技术也不断进步。

  2022年底,清华环境研究院携手苏州嗨森无人机科技有限公司,合作开发了基于无人机的挥发性有机物精准溯源技术。”截至目前,清华环境研究院已经取得了600多项知识产权,通过技术作价入股方式转化了30多项清华大学专利,形成了25支研发团队、51家孵化公司。

  2023年,生成式AI在全世界爆火,引发了AI领域新一轮的科技竞赛。“大模型为通用机器人提供强大的能力,AI可以将运算、感知、认知、决策、创造等各类智能集成应用在机器人平台上。

  “总体来看,今年论坛聚焦人工智能、生命科学、新材料等科技前沿领域,以及碳达峰碳中和、医疗健康、清洁能源等民生科技领域。“北京国际科技创新中心建设的突出成效体现为‘六个创新跃升’和‘五个全球前列’。

  新能源目前主要指光伏发电、风力发电以及二次能源如氢能等。风和光都是自然资源,取之不竭,用之不尽。

  广西中医药研究院中药资源团队在开展全国第四次中药资源普查和广西第一次林草种质资源普查中,发现石山油桐、美脉假糙苏、线叶度量草、广西割舌树、洞生香草、广西肺筋草6种高等植物新物种。

  2023年我国公民具备科学素质的比例达到14.14%,这一最新调查数据意味着什么?对我们国家的经济和社会持续健康发展有何重要意义?与世界主要发达国家20%~30%的公民科学素质水平相比,我国公民科学素质仍有不小差距,未来提升公民科学素质,还有哪些挑战?

  从国家知识产权局获悉,《2023年中国专利调查报告》近日发布。报告数据显示,2023年,我国发明专利产业化率达39.6%,较上年提高2.9个百分点,连续五年稳步提高。